局外人读书笔记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局外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局外人读书笔记1黑白线描的封面,所有人都在向前走。唯有他,看往了不同的方向。
看完《局外人》,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自己的内心,也住着一个默尔索。
故事其实很简单:默尔索的母亲死了,他的态度却仿佛只是像对待今天天气很差一般,冷冷相对,在母亲的葬礼上也没有哭泣。后来,一次意外,在和朋友的一次海滩出游时,错手杀死了一个阿拉伯人,被判了死刑。在生命即将结束时,拒绝接受神父的忏悔仪式。在默尔索的整个人生中,他就像是一个局外人一般。
默尔索对人生的态度,许多的行为和言语其实都不符合一般的世俗标准:他对母亲并非没有感情,却不愿做戏,哭天喊地地来告诉世人他的悲伤;女友玛丽问他是否爱她时,他明明可以说一些甜言蜜语糊弄过去,他却连敷衍都不愿意;雷蒙问他能否和自己做朋友,他也只是回答做不做都行,在法庭上,他也没有为自己找理由开脱,没有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辩护;在最后,神父为他做忏悔仪式,他不肯接受,并且坚持自己从来没有对哪件事真正悔恨过……
“我们活在社会,必须接受传统的价值观,如感情,爱情,事业,金钱等等。我们不能不遵守约定的风俗习惯……但是如果你觉得自己可以背离这一切,那么无疑就成了社会这个“局”外面的人,最终被社会抛弃。“……
对于默尔索来说,遵守这些所谓的社会道德,便是脱离自己本心,就是要受世俗的左右摆布,所以他拒绝了。他始终忠于自己的感情。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默尔索的自由跳出了人们划定的框架,所以他成了大众眼中罪不可赦的恶人,成了这个世界的“局外人”,可他从来没有后悔过。
“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他们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他们都有一种群居意识,惧怕被疏离与排斥,惧怕孤单无依靠。”
其实我挺羡慕默尔索的,或者说心里就住着一个默尔索,因为他可以一条路走到底,没有任何负担,甚至离开那个对他来说可有可无的世界。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为了不挨骂,为了显得自己不会不合群,为了不被看做不入流而去附和,去撒谎,去迎合,去做一些违背本心的事。
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的生活没有人不向往。可后来想想,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更脆弱,大众的包容性也比我们想象的更浅薄。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说白了,保持自我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能力,没有资本,也没有默尔索超脱一切的淡然,该妥协还得妥协,毕竟学会妥协也是生命中重要的一课。
局外人读书笔记2很长时间我都把自己的浅薄归因于小时候没书可读,后来大学再恶补,好像意义并不大,再后来就彻底放下了读书这件事。
这两年生活上的困境把我逼到了好像除了读书没有其他更合适的事干的一种境界,各种各样的杂书拿起来就读,囫囵吞枣,没有消化,但终于有了一点读书的乐趣。
但小说还是例外。读的时候很投入,读完许久实在想不起来作者究竟在说什么。《局外人》更不例外。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华丽的辞藻,沉闷,散漫,短短一本书,却让我几次都想放弃。然而,真正读完,再加上出版社在末尾增加的一篇导读,让我意犹未尽。这几年所经历的事情突然之间涌上心头,荒诞、意识、生命、死亡,这些陌生的字眼,在我的生命中终究连成一串音符。
我是幸运的吗?我是社会的既得利益者,祖祖辈辈靠服从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生命的延续。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他们是满意的,因为身边总有更多的不幸。于是,我也成为了这个大军中的一员。服从权威,服从规则,即使陌生人的亲人去世也必须得表现出悲伤的样子,更何况是自己的母亲。我确实没有经历任何困难过上了大部分羡慕的稳定生活。
我是不幸的吗?美好的表面总是有太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我一面享受虚荣,一面为虚荣做掩护,这样的分裂终究让我不再满足。我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我是多么积极认真听话的孩子啊,怎么会被评判为敢抗拒规则?我的身体开始出现各种症状,我的心理力量无法支撑我至少正视生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开始读书,开始找心理医生,开始去检查身体,情况似乎有好转,但我知道根本的原因只是我不再想得到好评,我开始脱离所谓的主流社会与传统规则,我接受自己就是这样渣,然后我开始享受孤独。
到现在,我突然才明白,那些所有我觉得不幸的发生才是生命真正对我的馈赠。
默尔索的冷漠至少是他已经觉察生命的荒谬之后的表现,但我们更多的人,从来就没有想过生命的意义。出生被老人看,然后上学,不停地上学,然后工作,努力挣钱,然后再找个结婚对象完成任务,然后继续重复。
诸神惩罚西西弗斯往山顶推巨石,到达山顶的那一刻,巨石就会滚落下来,西西弗斯继续往山上推,一遍又一遍重复。
这样的命运何其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我们在做这种荒谬的重复。
默尔索看似冷漠,其实他更看重的是真实。他想和玛丽待在一起,享受当下的美好。在看到马松和他的妻子在海边木屋说说笑笑之时他第一次感受到他真正想结婚了,他需要的是真实的、具体的、人性的。
在《西西弗神话》中,加缪对这种生命的荒谬给出了清晰的解读:造成西西弗痛苦的清醒意识同时也造就了他的胜利。不存在不通过蔑视而自我超越的命运。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滴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
那么,我想第一步需要先有欲望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不是如何成功,而是真相。
如果有了发现,就会有疏离感。然后就会有更强的好奇心去发现更大的真相。
也许,结果就是荒谬,也许是其他,我不知道。至少我们是清醒的,清醒就意味着你可以选择,选择冷漠,像默尔索,一步一步试着与这个世界连接。选择真实,享受生命的每一个当下。
这样的生命是勇敢的,因为我们在试着脱离一个巨大的磁铁。这块磁铁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吸附了世界上大多数的金属,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其实我们并不是一块金属,我们是可以离开的。
这样的生命是孤独的。在采访唐诺的视频中,我第一次了解到真正伟大的作品并不可能是畅销书。一部作品要获得几百万个人同时喜欢,它注定要符合这么多人的价值观与欣赏水准,这对于伟大的作家来说,这是有悖于这个职业的使命的。
加缪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上说:
艺术是一种手段,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呈现了人类共同的苦难与欢乐,从而感动了大多数人。所以它迫使艺术家不再自我孤立,使其屈从于一种最为质朴、最为普世的真理。
只有承认自己与众生的共性,他的艺术和他的独特才能从中得到滋养。
他不该为制造历史服务,他应该为承受历史的人服务。
对于知晓 ……此处隐藏9077个字……大众对事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前,先对新闻人物贴上一个标签,带着主观认识去看这件事。这些媒体都是无良媒体。反过来看民众,很多人都是在一种不自知、不思考的状态下被人牵着走,这也是值得人反思的。
主人公默尔索作为一个局外人,是一种不同于大众,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人。这种性格造就了在别人眼中的“恶人”形象。算是主流文化对旁路的不理解与排斥吧。我非局外人,但并非不能理解。
话说,书的结尾与神父交谈的那一段我没怎么读懂,这也许就是我和许多人书评着眼点不同的原因吧。
局外人读书笔记14《局外人》读起来非常流畅,好读!读的过程里,极其引人发醒。都说《局外人》在写荒诞,我恰恰不觉得荒诞。为什么?因为当荒诞成为了常态,荒诞也仅仅是叫做荒诞,不荒诞才被称作荒诞!
我不喜欢埋怨这世界,所以对我来说也就没必要去形容它。套用一句佛教用语:众生皆苦!无论我们如何形容这世界,每个个体的体验并没有改变。所以,以个体出发,我拒绝谈荒诞。
《局外人》的故事架构是:母亲的葬礼——女朋友——朋友——杀人——审判,可以说主人公默尔索在他的这段人生里,以一种极其温吞暧昧的态度在生活。他谈不上热爱谁,也谈不上关心谁,更谈不上自己需要什么!他说他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但他知道他对什么不感兴趣。这极其像我们大家。所以默尔索得到了很多人的理解,我想说,无论我是否理解他,我都拒绝认同他!
我喜欢是硬汉式的生活态度:真正的勇士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不喜欢温吞暧昧——怎么样都行的这种生活态度!懦夫才需要找理由!懦夫才试图解释:这不是我的错!
《局外人》的故事其实也明确的告诉了我们,如果我们以温吞暧昧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活会狠狠的扇我们耳光,甚至会砍了我们的脑袋!
《局外人》后记里说,默尔索不愿意撒谎。但我想说:面对现实的审判,不撒谎是本分;面对良心的审判,清醒的反思才是真正的不撒谎!默尔索坐在审判席上是因为他杀了人,而不是没有在葬礼上哭泣。但默尔索从未反思杀人这件事,审判者们也没有重点审判杀人这件事,所以,默尔索自己没有直面良心的审判,审判者们也担当不起现实的审判——恐怕这也是本书想表达的荒诞本身——事情永远不是它该有的样子。
默尔索说他杀人是因为太阳、因为天热,任何人恐怕都想回复一个“呵呵”吧。任何人,如果你以为你与世界相隔千万,那是自欺欺人的。如果谈自然法则,默尔索会被人寻仇,如果谈社会法则,默尔索会被审判。所以,默尔索以一个格格不入的态度假装在观摩我们,实际是在欺骗自己、麻痹自己——要知道,这世界看似与谁无关,实则与谁都有关。我们看到默尔索杀了人,作为读者以上帝视角去看,还能看到他从始至终把自己放在一个无辜者的态度上——他承认杀人,但他有竟然描述了那么多外因!我不能认同!
默尔索把自己放在世界之外,假装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生活,但他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吗?他觉得他的人生和生活都是荒诞的,请问,他有没有想过荒诞的原因?他的邻居、朋友、女朋友、母亲、母亲的男朋友、养老院的护士、神父等等,他在观察他们,也在评价他们,甚至他试图理解他们,他理解了吗?张爱玲说过: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众生皆苦啊,当懂得了人人都在苦楚中,一个觉醒了“懂得”意识的人还会那么冷漠吗?很多时候,当过错有了理由,我们便不好苛责了。但如果一个人以局外人自居,那么再抱有什么理由,那么那是一种虚伪或者说是在无病呻吟。
默尔索参加了母亲的葬礼、默尔索从不对女朋友说我爱你却答应与她结婚、默尔索与人吃了顿饭听了他的故事就成了他的朋友、默尔索随随便便就为打情人的朋友作证、默尔索糊里糊涂的就跟着朋友打架、默尔索不假思索的就冲人开枪又开了四枪。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怎么能被称作局外人,或者说旁观者,他靠着无意识状态如行尸走肉般生活,却说自己是旁观者?我一向认为,真正的旁观者,是像老子那样,能说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人,真正理解了这世间,以一颗悲悯之心看待一切的人。
默尔索,我想大约是作者写出来,让他照鉴我们的镜子,让我们看看,我们与他何其接近,让我们想想,是该像他一样浑浑噩噩,还是该睁开眼睛好好的再审视审视这个世界和自我。
《金刚经》里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我有时候会把它理解为“岸在你边”,都灭度了,但没有灭度,为什么呢?我想因为真正灭度自己的只能是自己,不是佛不是菩萨,不是任何人,他们可以是接引者,可以是一个像老师一样的角色,但真正对自我起到作用的,还是自我。所以,读《局外人》的时候,我会去想,这样一个糊涂人,为什么要叫做局外人?他真的是局外人吗?
再套用《金刚经》一句话:若干种心,皆为非心。默尔索,他把自己设定为局外人,何尝不是非心,何尝不是执着?特别是他的哪一个行为,是他真正起心动念,以自我意识去追求的?从始至终,我没有找到他以他的意识去做的事情。他以一种被动的,甚至本能的反应在跟着事情走。如果一定要说他的执念,便是他刻意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态度,他刻意的消极、刻意的冷漠、刻意的被动。
《易经》有句话:履霜,坚冰至。字面意思很简单,下霜了,冻冰也就不远了。引申含义就是凡事皆有因果。默尔索以一种无意识状态跟着事件在走,最后杀了人,成了被告。他坐在被告席上,难道他被冤枉了吗?没有,但他的态度,似乎是他被冤枉了。我想问,他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可怕的人生,不是我们一味追求,却追求失败,而是我们从未追求,却自认为苦楚不堪、自认为浑身伤痛、自认为失望透顶!
有句话:人人都是一座孤岛。人是一种很矛盾的生物,人与人,既依存又疏离。人与世界,既身在其中,又想置身事外。人与人生,既厌烦透顶,又无从改变。大多数时候,总想一番作为,但到头来大都是空想不作为。
《局外人》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如果你以主人公的视角去审视这世界的荒诞性,它是成立的,深有可挖的。如果你以主人公的懦弱或者不作为的态度去揣摩人生的进与退,也是深有可挖的。
局外人读书笔记15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生命的双重真相。加缪懂得了他散发着生命热度却也必将腐烂的身躯,懂得了每一个一去不返却无比珍贵的转瞬光阴。
拒绝彼岸与来世,坚持立足于此时此刻此生场地。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死亡、苦难、黑暗与荒诞是一个人在生命中的必须面对的事物,绝非生活最终的目标,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并非尽头,还需继续深入,真到在荒诞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态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获人之为人的尊严。
孤独感每个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过完这一生,明明很看不惯别人怎样怎样,自己却无动于衷,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陷入虚无主义,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种荒诞。
来到这个世界必须要好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努力过好自己平凡日子,纵使最终的离去没有任何痕迹,但是自己本身真实的感受了世界的种种,有不负时光,好好活过,这种真实很确定很从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