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必修五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必修五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必修五教学设计、1(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给出一张王小丫的图片(学生情绪高涨),大家都知道王小丫是cctv-2“开心词典”的栏目主持人,下面王小丫给大家出题啦!
观察下列各数列,并填空,然后总结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具有什么性质?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①1,2,3,4,5,6,7,8, ,…
②3,6,9,12,15, ,21,24,…
③-1,-3,-5,-7,-9,-11, ,-15,…
④2,2,2,2,2,2, ,2,2,…
设计思路:1.通过几个具体的等差数列,为学习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由学生观察数列特点,初步认识等差数列的特征,为后面引出等差数列的概念学习建立基础。3.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和性质。4.对问题的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能力。5.按照“观察--猜想--证明”的思维模式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培养学生完整地认识数学体系。
(二) 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1、由学生的总结自然的给出等差数列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 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来表示。
思考并交流对概念的理解,并总结:
①“从第二项起”满足条件;
②公差d一定是由后项减前项所得;
③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必须是同一个常数(强调“同一个常数”);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由学生将等差数列的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归纳出数学表达式: (n≥1)
同时为了配合概念的理解,我找了5组数列,由学生判断是否为等差数列,是等差数列的找出公差。
1). 9 ,8,7,6,5,4,……;√ d=-1
2). 0.70,0.71,0.72,0.73,0.74……;√ d=0.01
3). 0,0,0,0,0,0,…….; √ d=0
4). 1,2,3,2,3,4,……;×
5). 1,0,1,0,1,……×
其中第一个数列公差d<0 d="">0,第三个数列公差d=0
由此强调:公差可以是正数、负数,也可以是0
2、第二个重点部分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1)若一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a2-a1=d 即:a2=a1+d
a3-a2=d 即:a3=a2+d
……
猜想:
a40= a1+39d
进而归纳出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an=a1+(n-1)d
设计思路:在归纳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我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给出等差数列的首项,公差d,由学生研究分组讨论的通项公式。通过总结的通项公式由学生猜想的通项公式,进而归纳 的通项公式。整个过程由学生完成,通过互相讨论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意识,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2)此时指出:这种求通项公式的办法叫不完全归纳法,这种导出公式的方法不够严密,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在这里向学生介绍另外一种求数列通项公式的办法——迭加法:
a2-a1=d
a3=a2+d
……
an-an-1=d 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就可以得到 an–a1= (n-1) d即an=a1+(n-1) d ,当n=1时,此式也成立,所以对一切n∈N﹡,上面的公式都成立,因此它就是等差数列{an }的通项公式。
在迭加法的证明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等差数列概念启发学生写出n-1个等式。将n-1个等式相加,证出通项公式。在这里通过该知识点引入迭加法这一数学思想,逐步达到“注重方法,凸现思想” 的教学要求。
(三)巩固新知应用例解
例1 (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第30项;第4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例2 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 a20=31,求首项与公差d。
这一环节是使学生通过例题和练习,增强对通项公式含义的理解以及对通项公式的运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例1和例2向学生表明:要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看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中的a1、d、n、an这4个量之间的关系。当其中的三个量已知时,可根据该公式求出第四个量。
例3 梯子的最高一级宽33cm,最低一级宽110cm,中间还有10级,各级的宽度成等差数列。计算中间各级的宽度。
设置此题的目的:1.加强同学们对应用题的综合分析能力,2.通过数学实际问题引出等差数列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再者通过数学实例展示了“从实际问题出发经抽象概括建立数学模型,最后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反馈练习
1、课后的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2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目的:使学生熟悉通项公式,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
2、课后习题第3题和第4题。
目的:对学生加强建模思想训练。
(五)归纳小结、深化目标
1.等差数列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an-an-1=d (n≥1)。
强调关键字:从第二项开始它的每一项与前一项之差都等于同一常数。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知三求一。
3.用“数学建模”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习题第2,6 题
选做题:已知等差数列{an}的首项= -24,从第10项开始为正数,求公差d的取值范围。(目的:通过分层作业,提高同学们的求知欲和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数学必修五教学设计、2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 ……此处隐藏1667个字……③可得(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
当时,由⑤得.
于是
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的数列的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
(板书)例题:求和:.
设,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解:,
两端同乘以,得,
两式相减得
于是.
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
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
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2.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四、作业:略
数学必修五教学设计、5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重难点
解三角形及应用举例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精讲
掌握三角形有关的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形式,利用三角公式解一些有关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二、问题讨论
思维点拨: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解,但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
思维点拨::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
例6: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一台风,据检测,当前台
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的东偏南方向
300 km的海面P处,并以20 km / h的速度向西偏北的
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 km,
并以10 km / h的速度不断增加,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
台风的侵袭。
一、 小结:
1、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
2、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
(1)已知三边,求三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3、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
三、作业:P80闯关训练
数学必修五教学设计、6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进一步熟悉正、余弦定理内容,能熟练运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解答有关问题,如判断三角形的形状,证明三角形中的三角恒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定理。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定理进行边角关系的相互转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写出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推论等公式。
2、讨论各公式所求解的三角形类型。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三角形的解的讨论:
①出示例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分两组练习→讨论:解的个数情况为何会发生变化?
②用如下图示分析解的情况。(A为锐角时)
②练习: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判断三角形的解的情况。
2、教学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活用:
①出示例2:在△ABC中,已知sinA∶sinB∶sinC=6∶5∶4,求最大角的余弦。
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如何转化?→引入参数k,设三边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角。
②出示例3:在ΔABC中,已知a=7,b=10,c=6,判断三角形的类型。
分析:由三角形的什么知识可以判别?→求最大角余弦,由符号进行判断
③出示例4:已知△ABC中,,试判断△ABC的形状。
分析:如何将边角关系中的边化为角?→再思考:又如何将角化为边?
3、 小结:三角形解的情况的讨论;判断三角形类型;边角关系如何互化。
三、巩固练习:
3、作业:教材P11 B组1、2题。
数学必修五教学设计、7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数列求和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
典例分析
3、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7n—8,
(1)求{an}的通项公式
(2)求{|an|}的前n项和Tn
4、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S100=145,则a1+a3 + a5 + …+a99=
5、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
6、数列{an}是等差数列,且a1=2,a1+a2+a3=12
(1)求{an}的通项公式
(2)令bn=anxn,求数列{bn}前n项和公式
7、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8、在等差数列{an}中,a1=20,前n项和为Sn,且S10= S15,求当n为何值时,Sn有最大值,并求出它的最大值。已知数列{an},an∈N,Sn=(an+2)2
(1)求证{an}是等差数列
(2)若bn= an—30,求数列{bn}前n项的最小值0。已知f(x)=x2 —2(n+1)x+ n2+5n—7(n∈N)
(1)设f(x)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构成数列{an},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
(2)设f(x)的图象的顶点到x轴的距离构成数列{dn},求数列{dn}的前n项和sn。
9、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后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精确到1元)
10、某商品在最近100天内的价格f(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是f(t)=销售量g(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是g(t)= —t/3 +109/3(0≤t≤100)
求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额的最大值
注:对于分段函数型的应用题,应注意对变量x的取值区间的讨论;求函数的最大值,应分别求出函数在各段中的最大值,通过比较,确定最大值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