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7 20:54:37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点;

2、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

3、深入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重点】

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从而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详见预习资料。

二、课堂导入

最近国内娱乐界发生了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据说著名导演胡玫正在筹备拍摄电影《孔子》,大家知道演孔子的是谁吗?(周润发)你觉得周润发适合演孔子吗?(七嘴八舌)孔子第75代直系孙孔健担心:“周润发最擅长的是江湖大哥之类的角色,而孔子是个哲人,需要的是沉稳和大度。”那么,如果你是周润发,即将排演《季氏将伐颛臾》这场戏,你会怎么演孔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助周润发来揣摩一下这出戏的台词。

三、整体把握

我建议先一起朗读全文,找找感觉。(正音)

四、揣摩台词

1、背景介绍。

这出戏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的对话,对话的起因是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伐”,攻打,季氏将攻打颛臾。“有事”,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冉有、季路向孔子汇报了这件事。)季氏是谁呢?(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颛臾是什么地方呢?(鲁国的附属国)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呢?(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权势,所以抢先攻打颛臾。)冉有、季路又是谁呢?(孔子的学生,当时都担任季氏的家臣。冉有,即冉求,有是他的字,求是他的名。季路,即子路。有必要补充的是冉有是季氏的主要谋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季氏智囊团的核心成员,首席顾问,参谋长。)

2、第一次责备

孔子在听了弟子的汇报后什么态度?(责备)用原文中的话回答。(求!无乃而是过与?)为什么责备?(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任。)能翻译一下这句话吗?(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尔”什么意思呢?(你)“过”什么意思呢?(责备)因此,“尔是过”就是“过尔”的意思。“是”是什么意思呢?(课下注释:“是”是“尔”的复指;另一种解释,“尔”作为“过”的宾语提前,因此这个“是”是提宾的标志。记上去。)“无乃……与”又是什么意思呢?(恐怕……吧,表示推测语气)

那么这句台词可以怎么念呢?能试试看吗?(指导:这是一句责备的话,但是语气上带有推测,可以稍微轻一点。重音放在“求”和“过”上。)

3、第二次责备

冉有在老师责备之后有没有认错?(没有)他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是那个季康子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人都不想呢。这其实是在推卸责任。孔子原本以为自己的责备应当会起到效果,不想冉有并未信服,所以这段话在语气上和第一段相比有没有变化呢?(有,语气比前一次更严厉。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给大家时间揣摩这段台词,我建议把我们课前发下的参考译文利用起来,原文和译文各读一遍,然后将不懂的字词圈点出来,等下我们可以来交流。

有理解不了的字词吗?(重点引导到这么几个字词上。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展现;力,才能;就,担任;列,职务。展现才能担任职务,不能胜任就辞职。孔子为什么要引用这句话呢?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呢?冉有,你和季路身为季康子谋臣,他犯了过错,就是你们的责任,应该辞职。2、“相”,搀扶盲人走路的人。“相”和冉有、季路有什么关系呢?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类比呢?“相”的责任是搀扶盲人走路,冉有和季路的责任是辅助季氏,别让他走上歪路。在孔子看来做官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打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他用“虎兕”比喻谁?(季氏)对,季氏本来就像虎狼一样,很有野心,我让你们去做他的家臣,原本是想让你们看住他,别让他跑出来祸害人间,现在你们看不住,当然是你们的责任。他用“龟玉”来比喻什么呢?(颛臾)颛臾即将像龟甲玉器一样碎裂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有同学愿意来尝试下这段台词吗?(朗读指导:关键两个反问句,“则将焉用彼相矣”和“是谁之过与?”重音放在“相”和“谁”上)

4、第三次责备

冉有听了老师孔子的责备后信服了吗?(没有)他第二次狡辩,推卸责任: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氏的封地,担忧它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权势,所以先发制人。

因此孔子第三次责备他,怎么责备的?(“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什么意思呢?(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因此这句话断句可以怎么断?中间该如何停顿?(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气应该怎样把握呢?(稍许停顿)当中的一个词可以给我们启示,哪个词(“疾”,痛恨,讨厌)能来读一下吗?(指导:重音放在“疾”上。)

五、文化提升

(一)问题探究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孔子为什么反对攻打颛臾,你能总结一下原因吗?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1、第一段中他提出“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这些理由从三个层次来阐述,一是从历史上讲的,先王册封,不可伐;第二是从地理上讲的,在邦域之中,不必伐;第三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是社稷之臣,已经臣服于你,是你的附属国了,不当伐。

2、最后一段中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怕人口少而怕分配不均,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要以德服人,“来”,使动用法。然而,现在他的弟子冉有和季路却无法做到,搞得国内鸡飞狗跳,混乱不堪,对外也不能使别人归顺。最后他以敏锐的政治眼光指出:“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蔷之内”。“萧墙之内”即鲁国国君,季康子想通过攻打颛臾进一步增强自己的地位,最后取代鲁国国君。

3、孔子是不是反对一切形式的战争呢?本文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的第一段,在这段文字背后紧接着有这么一句话:

“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 ……此处隐藏2934个字……>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而在萧墙之内也。

由此得知,老师的态度:批评反对

(那么他们在表达各自的态度时,语气是否有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味一下师生之间三问三答的语气变化。)

五、课文分析

1.辨析师生双方的语气

(1)冉有()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A.悄悄地B.含糊其辞地C.恭敬地

用“含糊其辞地”“遮遮掩掩地”“轻描淡写地”。因为他们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季氏将伐颛臾”,而是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故意把“伐”字轻描淡写地说成“有事”,是想试探一下孔子。

如果前加“恭敬地”不妥,冉有等始终尊敬孔子,此时不必专门强调。而“悄悄地”则有“泄密”嫌疑。“含糊其辞地”则表现了冉有等赞成此事但又略觉不妥的矛盾心理。

(请一位学生读一下含糊其辞的语气。)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

A.义愤填膺地B.义正辞严地C.勃然大怒地

义愤填膺:义愤充满胸膛。形容极其愤怒。

义正辞严:道理正当充足,措辞严正有力。可以写作“义正词严”。

用“义正辞严地”、“旗帜鲜明地”。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孔子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孔子不指责主谋季氏,而指责作为家臣的两个学生,可见孔子对自己的学生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孔子摆出三点理,“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颛臾不可罚、不必罚、不当罚。既然是无可争辩的事实,用“义正辞严地”好。用“旗帜鲜明地”也对,因为冉有、季路想试探一下孔子的口气,而孔子则明确地表示反对。

但“勃然大怒地”、“义愤填膺地”既与“无乃尔是过与?”的语气不合,又与孔子的性格有点不相符。

(2)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A.口是心非地B.含糊其辞地C.遮遮掩掩地

冉有的“投石问路”遭到了老师的批评。他赶紧为自己辩解。

用“口是心非地”、“言不由衷地”。冉有、季路是参与了“将伐颛臾”事件的策谋,他们对季氏的这一主张,不仅没有反对,而且是赞同的。如果他们表示强烈的反对,季氏也可能不会贸然作出伐颛臾的决定,他们是季氏的支持者;从后面冉有继续为季氏辩护来看,他俩是认同了季氏伐颛臾的理由。他们缺乏孔子那样的正义感。他们说“吾二臣皆不欲也”,其实是口是心非,只不过是想逃避老师的责备而已。如果用“遮遮掩掩地”,效果差一点。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A.大义凛然地B.语重心长地C.循循善诱地

对冉有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会怎样?

大义凛然:一身正气,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

用“大义凛然地”、“不依不饶地”。对冉有为自己推脱责任的做法,孔子表现了强烈的不满。孔子讲究“温良恭俭让”,但涉及到原则的事情,他当仁不让,决不姑息,语气非常严厉。大义凛然,指出了季氏将伐颛臾,作为家臣,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义正词严”也对。

如果用“语重心长地”“循循善诱地”、“晓以大义地”,尽管可以表现孔子对他们的批评是以理服人(用引用和类比的方法),也体现了孔子大教育家的风范,但与孔子直呼“求”不相称。

(3)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A.强词夺理地B.口是心非地

在孔子的步步紧逼之下,冉有终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用“强词夺理地”。侵略者把发动战争的责任推给受害的弱者,这是强盗逻辑,冉有居然还在孔子面前振振有词,真是颠倒黑白。

“无中生有地”也可。颛臾的城墙坚固,应是出于自卫的需要;虽“近于费”也不会对季氏构成威胁,因为它只是一个附庸的小国,势力强大的季氏说它“后必为子孙忧”,完全是在找借口。

“固执己见地”、“自欺欺人地”也可。经孔子的批评之后,冉有、季路可能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但他们没有识破季氏的阴谋;他们在师长面前是不敢强词夺理的,他们也不是那种无中生有别有用心的人,他们也是受了季氏的欺骗;当然,也说明他们不能站在孔子的高度来看问题,没有孔子那样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他们既然意识到自己的失职,说明他们也认识到伐颛臾是非正义的,他们还要固执强辩,那应是自欺欺人的狡辩。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A.一针见血地B勃然大怒地

用“一针见血地”、“针锋相对地”。孔子首先指出,说“后必为子孙忧”的说法是在找借口,这种做法是令人深恶痛绝的,这就揭穿了季氏、冉有他们自欺欺人的阴谋;接着,孔子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再指责学生的失职;最后,揭露了季氏的阴谋,说明季氏认为颛臾“后必为子孙忧”是假的,他的目的是:消灭颛臾,扩大自己的地盘,削弱鲁君的势力。这一番话,孔子说得针锋相对,一针见血。

2.孔子的辩难

针对冉有的三次陈述,孔子进行三次反驳。从孔子的说话的语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从“不满”到“生气”到“怒不可遏”的。

第一次,摆事实,列出三点理由,“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指出颛臾的不可罚、不必罚、不当罚。从中看出孔子从“礼”的角度教育学生。

第二次,讲道理。引用名言,运用类比,斥责学生的失职、不义。从中看出孔子是用“理”来教育学生。

第三次,讲道理。首先从君子品质的角度,斥责冉有的为人。接着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内: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对外:修文德。最后,揭穿季氏的阴谋。“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从中看出,孔子用“德行”、“治国”的道理来教育学生。)

3.小结:孔子的政治主张

在这次对话中,孔子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均”、“和”、“安”“修文德”。

孔子一贯的政治思想就是礼治、仁政和教化。

“礼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会秩序;“仁政”是这一社会的精神气质;“教化”是这一气质得以形成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秩序得以实现的方式。

六、探讨研读(时间如果允许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和”片段,2分18秒)

思考:孔子对内的政治主张是“均、和、安”,其中“和”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影响最大,请同学们从朋友和气、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角度举一些例子,并进一步思考“和”这一思想的现实意义。

老师小结:

《论语》有曰:“礼为用,和为贵。”中国人讲求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统一,修文德、教养百姓使其安居乐业,互助互爱,天下太平,人心安定,这样就达到和谐的目的。所以用“和”的理念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正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大亮点。今天,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与古代“和”的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当代中国赋予“和”字以新时代的内涵,是对“和”的理解和传承。

七、作业做本课的古汉语知识归纳

《《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